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关于印发《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7-05 14:32:3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8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关于印发《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外交部 公安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关于印发《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外办、公安厅(局):
《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转发有关单位及有外派劳务经营权的公司。


(1996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2月1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进一步发展,简化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外派劳务人员”系指外派单位按照与国(境)外有关政策机构、团体、企业、私人雇主所签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合同规定,派出从事经济、科技、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各类专业劳务人员。
第三条 “外派单位”系指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批准,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经营权的企业。
第四条 外派单位组织派出劳务人员必须持有外经贸部颁发的《外派劳务人员许可证》和对外签订的合同。
第五条 向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以及向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派出劳务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出国任务审批
第六条 凡有出国任务审批权的外派单位派出劳务人员由该单位自行审批并核发《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见附件一)。
第七条 不享有出国任务审批权的地方外派单位派出劳务人员,须填写《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并持合同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厅、局)申报批准。
不享有出国任务审批权的中央外派单位派出劳务人员,须填写《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并持合同向其享有出国任务审批权的上级外经贸主管部门或归口挂靠的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业务主管司局申报批准。
第八条 外派海员、渔工出国,在填写《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中派往国家和地区一栏时,一律填写“世界各国和地区”。

第三章 外派劳务人员的条件和审批手续
第九条 外派单位必须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政治、业务和身体条件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如下:
一、政治条件:派出的劳务人员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健康,作风正派,遵守纪律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派出: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2.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
3.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
4.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5.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业务条件:有专业技能,能够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出国任务。
三、身体条件:年满18周岁,经县级以上医院检查证明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国(境)外具体劳务工作。
第十条 需要持因公护照出境的劳务人员,除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务人员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审批手续外,其他劳务人员一般实行两级审批制。即劳务人员所在单位或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劳务人员出国条件进行审查并填写《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表》(以下简称《审查表》,见附件二);外派单位负责审批。
需要持因私普通护照出境的劳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审批。

第四章 跨地区、跨部门选派
第十一条 外派单位一般应在本地区、本部门选派劳务人员,如业务确有需要,经审批部门批准,可跨地区、跨部门选派。
第十二条 外派单位跨地区、跨部门选人时,由外派单位到劳务人员所在单位,或劳务人员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选派。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单位办理劳务人员异地选派事项。

第五章 护照的申办和管理
第十三条 外派单位可为外派劳务人员申办因公护照或因私普遍护照。
第十四条 下列外派劳务人员需办理因公护照:
一、为执行我国政府部门对外签订的协定、协议而派出的劳务人员,以及可直接实施管理的成建制派出的劳务人员。
二、派往国家和地区要求持因公护照的劳务人员。
第十五条 除第十四条规定的范围,其他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因私普通护照。
第十六条 因公护照,由外派单位在劳务人员人事关系或户口所在地向外交部及其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以下简称“外事部门”)申办:因私普通护照,由外派单位向外派人员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以下简称“公安机关”)申办。
第十七条 选派在经济特区长期工作(一年以上),户口不在特区的外派劳务人员可在经济特区申办护照,但必须取得原单位、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区、县组织部门出具的政审材料。
第十八条 外派单位为其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因公护照,须向外事部门提供:
一、外派单位的外派劳务人员许可证;
二、申请因公出国护照事项表;
三、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
四、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表。
外事部门可根据需要查验外派人员身份证和户籍证明。
第十九条 外派单位为其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因私普通护照,须向公安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外派单位的外派劳务人员许可证;
二、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附对外签定的劳务合同);
三、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表;
四、外派人员身份证或户籍证明。
第二十条 外经贸部要建立健全对外派劳务人员实施出国前适应性培训的制度。发照机关在为劳务人员颁发护照时,可根据需要查验培训合格证。
第二十一条 外派劳务人员劳务结束回国后,外派单位负责将因公护照收缴并登记造册后送原发照单位保管处理。

第六章 签证的申办
第二十二条 持因公护照的劳务人员的签证,由外派单位按外交部有关规定统一申办。
第二十三条 持因私普通护照的外派劳务人员的签证,由外派单位负责向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申办。
第二十四条 为外派海员、渔工申办外国签证时,外派单位应按雇主指定的登船地点所在国家和地区申办。

第七章 禁止事项和罚则
第二十五条 外派单位要端正经营思想、合法经营。在对外签约及选派劳务人员时,要严格把关。严禁以外派劳务名义从事非法移民活动;严禁以各种名义选派女青年到国(境)外的酒吧、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工作。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审批机关的单位和直接责任者,由外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相应的经济、行政处罚,外经贸部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停止外派劳务,直至取消外派劳务经营权的处罚;外事部门将暂停或停止为外派单位派出的劳务人员或所有因公出国(境)人员颁发因公护照;违反出入境管理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适用于劳务性质的外派研修生。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不适用于公民个人出境自谋就业办理手续。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发布前的有关外派劳务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
二、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表

附件一:外派劳务出国报批表
申报单位----------
派往国家----------
--------------------------------------------------------------------------------------
| 外派单位名称 | |
|----------------|----------------------------------------------------------------|
| 劳务许可证号 | |
|----------------|----------------------------------------------------------------|
| 项 目 名 称| |
|----------------|----------------------------------------------------------------|
| 雇 主 名 称| |
|----------------|----------------------------------------------------------------|
| 合 同 文 号| | 附 件 | |
|------------------------------------|------------|------------------------------|
| 派往国家或地区 | | 外派人数 | |
|----------------------------------------------------------------------------------|
| 工作期限 |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
|------------|--------------------------------------------------------------------|
| 申 | (单位公章) |
| | |
| 报 | |
| | |
| 单 | |
| | |
| 位 | |
| | 负责人: 年 月 日 |
|----------------------------------------------------------------------------------|
| | 经审批,同意 等 名同志赴 |
|审| |
| |国家(地区)从事劳务业务。 |
|批| |
| | 工作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
|单| |
| | 年 月 日 |
|位| (名单另附) |
| | |
|意| |
| | |
|见|批准号: |
| | (公章) |
| |签发人: |
| | 年 月 日 |
--------------------------------------------------------------------------------------

附件二: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表
----------------------------------------------------------------------------------
| 姓 名 | | 性 别 | |
|------------|------------------------|------------|------------------------|
| 出生日期 | | 民 族 | |
|------------|------------------------|------------|------------------------|
| 籍 贯 | | 出 生 地| |
|------------|------------------------|------------|------------------------|
| 学 历 | | 入党团时间| |
|------------------------------------------------------------------------------|
| 参加工作时间 | |
|--------------------|--------------------------------------------------------|
|专业技术职称、职务 | |
|------------------------------------------------------------------------------|
| 工作单位 | |
|----------------|------------------------------------------------------------|
| 家庭住址 | |
|------------------------------------------------------------------------------|
|户口所在地| | 健康状况 | |
|----------|------------------------------------------------------------------|
| 家 |配|姓 名| |
| 庭 | |------------------------------------------------------------------|
| 主 |偶|现在何处任何职务| |
| 要 |--|------------------------------------------------------------------|
| 成 |其| |
| 员 |它| |
| 情 |成| |
| 况 |员| |
|----------|------------------------------------------------------------------|
| 政 | |
| | |
| 治 | |
| | |
| 思 | |
| | |
| 想 | |
| | |
| 表 | |
| | |
| 现 | |
----------------------------------------------------------------------------------
----------------------------------------------------------------------------------
| | |
| 业 水 | |
| 务 | |
| 技 | |
| 术 平 | |
| | |
|----------|------------------------------------------------------------------|
| | |
| 懂 熟 | |
| 何 练 | |
| 种 程 | |
| 外 度 | |
| 国 如 | |
| 语 何 | |
| | |
|----------|------------------------------------------------------------------|
| 拟 区 | |
| 派 从 | |
| 往 事 | |
| 国 何 | |
| 家 种 | |
| 或 职 | |
| 地 业 | |
|----------|------------------------------------------------------------------|
| 所 审 | |
| 在 查 | |
| 单 意 | |
| 位 见 |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派 审 | |
| 出 查 | |
| 单 意 | |
| 位 见 | |
| |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备 | |
| | |
| 注 | |
| | |
----------------------------------------------------------------------------------


吉林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


吉林市人民政府令

                   第181号

  《吉林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4月16日吉林市人民政府第13届7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晓霈
                             2007年4月16日



      吉林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区范围内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以下简称廉租住房)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第四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廉租住房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负责编制廉租住房建设、购置、补贴等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负责廉租住房的审查、登记、租金补贴给付工作;
  (四)负责廉租住房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税务、住房公积金、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廉租住房工作。
  第五条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原则。
租赁住房补贴,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补贴,由其自行到市场上租赁住房的保障方式。
实物配租,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直接提供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的保障方式。
  租金核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的最低收入家庭,产权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租金减免的保障方式。
            第二章 廉租住房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
  第六条 廉租住房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市、区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镇廉租住房补充资金;
  (三)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国家规定比例5%左右提取的资金;
  (四)社会捐赠的资金;
  (五)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七条 廉租住房资金应当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项用于租赁住房补贴的发放、廉租住房的购建、维修和物业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财政、审计部门对廉租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第八条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年度使用计划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实物配租廉租住房的来源和管理
  第九条 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政府出资收购的住房;
  (二)社会捐赠的住房;
  (三)腾空的公有住房;
  (四)政府出资建设的廉租住房;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第十条 廉租住房的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建设廉租住房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十一条 经批准购买成品住房作为廉租住房,以及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按照规定给予免收税费的优惠。
  第十二条 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产权归政府所有,只租不卖,使用权不得转让、转租。
  第十三条 实物配租主要面向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
  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由维修费、管理费两项因素构成,由价格主管部门定价。
            第四章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条件及保障标准
  第十四条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无房家庭或者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全市人均住房面积60%,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家庭:
  (一)正在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
  (二)家庭所有成员均具有本市城市户口。
  第十五条 租赁住房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差额计算。每户租赁住房补贴额度,根据廉租住房面积控制标准,按比例计算。超出补贴部分自行承担。
  第十六条 经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符合租金核减标准的廉租户按公有住房标准租金的50%缴纳保障面积标准以内的房屋租金;超出保障面积部分,按公有住房标准租金收取。租金核减差额部分,从廉租资金中拨付给产权人,具体拨付方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条件和保障标准的调整,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章 廉租住房保障的申请审核
  第十八条 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应当提出书面申请。有关部门受理后通过查档取证、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人口和住房状况进行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十九条 经登记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申请租金核减的家庭,持《吉林市廉租住房租金核减审批表》等资料,经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产权单位按照规定予以租金核减;申请租赁住房补贴或者实物配租的家庭,持《吉林市廉租住房租赁住房补贴审批表》或者《吉林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审批表》等资料,经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实行保障对象轮候,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轮侯顺序对申请人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
  租赁住房补贴资金按照规定标准直接拨付给房屋出租人,用于冲抵房屋租金。
  第二十条 申请人在轮候期间,家庭收入、人口、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告知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变更情况进行变更登记,不再符合申请廉租住房条件的,取消其资格。
  第二十一条 吉林市城市拆迁管理条例》实施后被拆迁的,享受过拆迁安置、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的和享受过住房货币补贴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不得申请廉租住房。
  第二十二条 建立廉租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住房档案。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廉租住房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住房档案的建立、调整和管理,并报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廉租住房档案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住房档案一户一档,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十三条 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应当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如实申报家庭收入、人口及住房变动情况。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会同民政等部门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人口及住房情况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资格、方式、额度等及时调整并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四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享受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决定后,承租人腾退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按标准租金续租,但最长租赁期限由廉租住房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根据情况确定。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保障资格的决定,收回承租的廉租住房、停止发放租赁补贴、停止租金核减。
  (一)被取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因家庭人数减少或者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住房保障标准的;
  (三)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
  (四)将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调换的;
  (五)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居住的;
  (六)拖欠租金累计达6个月以上的;
  (七)承租廉租住房期间享受住房货币补贴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该收回的。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申请廉租住房时违反本办法,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申请资格;已骗取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退出廉租住房并补交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标准租金的差额,或者补交核减的租金,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享受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决定后,承租人未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逾期不腾退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可依法提起诉讼。
  第二十八条 为廉租住房申请人提供虚假证明的,追究直接当事人的责任,同时给予提供虚假证明的单位负责人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在廉租住房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贿、受贿、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吉林市房地产管理局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揭阳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政府


揭阳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善我市城乡卫生环境,预防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爱国卫生工作是指动员全民参与,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消除危害健康因素,提高人民卫生素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卫生活动。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爱国卫生工作,适应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切实加强对爱国卫生工作的领导,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安排工作经费,并组织实施。
  爱国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部门协调、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科学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由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组成,在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爱国卫生工作。
  爱卫会各委员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爱国卫生工作。
  市和各县(市、区)爱卫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级爱卫会日常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爱卫会应当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爱国卫生日常工作。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参加爱国卫生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环境卫生规定,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做好各自的环境卫生和保洁工作。
任何人不得有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废电池、各种食品包装物和乱倒垃圾、粪便及污水等行为。
  第七条 实行爱国卫生活动月制度,每年四月为全市爱国卫生活动月。爱国卫生活动月期间,应当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卫生问题。 
  第八条 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不吃受法律法规保护、容易传播疾病或者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
第九条 各类公共场所要有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有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室内卫生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条 禽畜饲养场、屠宰场、肉类加工厂以及其他可能对周围环境卫生产生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及设施,其选址、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景区、景点的公共卫生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做好垃圾、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保持景区、景点环境卫生,并督促游客自觉遵守卫生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集贸市场应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和供排水等公共卫生设施,配备保洁人员,建立健全相关卫生制度,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没有设置公共卫生设施或者公共卫生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集贸市场,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开业的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及时、妥善清运处置垃圾、粪便和污水;建筑工地应当围档作业,文明施工,不污染环境;临时宿舍、厨房、厕所应符合卫生要求。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设施建设、管理和水源保护。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管理和水质监测。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加快农村卫生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普及卫生户厕。
农村建新房时应当同时建设卫生户厕。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屠宰场和生物制品、化学制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中堆放和清运。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改造卫生环境,消除老鼠、苍蝇、蚊子、蟑螂(以下简称“四害”)等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条件。城乡规划、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建设主体工程与配套环境卫生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和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并同时规划建设防治病媒生物的卫生基础设施。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前款所指的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经常开展清除积水、垃圾、消除蚊虫孳生地等病媒生物防制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消除“四害”等病媒生物行动。公共环境除“四害”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单位和住户的除“四害”费用由各自负担。
  各级爱卫办应当组织做好公共环境消除“四害”等病媒生物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除“四害”工作的技术指导、“四害”的密度监测,消杀药物效果与抗性监测,向同级爱卫办提供监测数据。
  单位和村(居)民自行杀灭“四害”等病媒生物有困难的,可以委托病媒生物有偿消杀专业机构进行服务。
第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废品收购、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场所,应有完善的病媒生物防治措施,落实各种食物中毒的防范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第二十条 从事病媒生物消杀服务的社会机构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接受当地爱卫办的指导和监督。生产、销售、使用杀灭病媒生物的药械,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与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灭鼠药品和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杀虫药品、器械。
第二十一条 积极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禁止设置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
医院、车站、港口、机场、学校(托幼园、所)、公共体育场馆、文化娱乐场所、商场、会场等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内,除专设吸烟区外,禁止吸烟。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并在显著位置设置禁止吸烟标志。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知识。文广新、卫生、教育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社会卫生公德教育;居(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置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组织开展创建卫生城市(镇)、卫生街道、卫生社区、卫生村活动,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提高城乡整体卫生水平。
  未评为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不得评为同级文明单位。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或爱卫会对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未履行爱国卫生工作职责或卫生状况较差的部门、单位,由各级爱卫会予以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对已获得爱国卫生先进称号的单位,经查实有弄虚作假或卫生质量明显下降的,由授予先进称号的单位取消其爱国卫生先进称号。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5 年4月30日。